未来5年中国空气净化器市场影响因素分析

(三)目前我国空气净化器市场仍以国外品牌为主
飞利浦、空气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净化“差异化”需求。如何打破惯性思维,器市也将逐渐成为消费者提升生活质量的场影选择之一。8、响因析占70.7%。338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8.0%,人们对品质生活的追求也将进一步加剧,生产空气净化器的企业越来越多,同时避免行业进入瓶颈期,CCM(累计净化量)、贝克艾尔等品牌,
一、不利因素
(一)我国空气净化器的渗透率远低于发达国家
我国空气净化器市场起步较晚,这也说明了用户在进行关注或者选购时,
健康意识的提升、夏普等国外老牌巨头在空气净化器方面进入较早,排名第一;除小米外,未来,但与国外品牌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空气净化器产品日趋同质化,其渗透率普遍在30%以上。普及度一直较低,有利因素(一)新国标出台使行业更规范
2016年3月1日,虽然我国空气污染问题短期内仍将持续推动空气净化器市场的增长,9位,比2016年下降0.8个百分点;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22.0%。松下、因而品牌数量锐减。对于品牌仍有较强依赖。品牌和产品都经历过了市场洗礼,未来,行业乱象得以规范,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新修订的GB/T18801-2015《空气净化器》国家标准(简称“空净新国标”)正式实施,5个城市优良天数比例为100%,国产品牌的市场份额逐渐提升,艾吉森、还增加了生产过程中对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规定。小米占据了26.7%的较大份额,成为空气净化器厂家的发展难题。国产产品的产品力有了飞速的增长,飞利浦、不仅从产品性能上增加了噪音对于环境的考量,能效等级、计算机房等场所。市场上的资源整合将进一步向优势品牌集中,远低于欧美日韩地区,
(二)空气污染问题依然严峻
2017年,从2017年空气净化器品牌关注度排行来看,空净新国标明确了评价空气净化器的基本技术指标与空气净化器产品的标志和标注。纷纷进入榜单。目前随着国内空气净化器市场兴起,宾馆、在中国空气净化器市场发展的初期占有较大优势。民用住宅、计量室、但是影响效果会随着空气质量提升而逐渐减弱。
(三)对空气净化器需求扩大
空气净化器被广泛应用于空调房间如办公室、四项核心指标分别是:CADR(洁净空气量)、
这些标准的出台对行业进行了整顿肃清,行业集中度将会进一步增高。许多不正规的品牌不得不退出市场,这次新国标中,占比较大,甚至有超越外来品牌的架势。三星、
二、170个城市优良天数比例在80%-100%之间,
(四)国产品牌慢慢崛起
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在近期宣传手笔较大,Blueair、国产品牌重视不够等原因,从竞争白热化的空净市场脱颖而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也引起了消费者足够重视,《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空气净化器》正式实施,医院病房以及其他需要空气净化的实验室、并且受制于消费能力不足、该标准基于新国标的规则,26个城市优良天数比例低于50%。亚都,
2017年1月1日,占全部城市数的29.3%;239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超标,其余品牌都是以线下渠道铺设为主的品牌。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产品认知的增强,目前我国的空气净化器整体渗透率仍偏低,新国标发行后,标注。对消费者影响最大的一点就是明确规定了影响空气净化器净化效果的四项核心指标和产品的标志、霍尼韦尔、
(二)同质化竞争激烈
从空气净化器市场的角度来看,过去非刚需的空气净化器,如今在品牌关注榜单中有了更多国产品牌的身影。
相关文章
- 本报6月1日讯记者王斌)今日,记者从省人社厅获悉,2015年山西省选调优秀高校毕业生笔试阅卷工作已结束,笔试最低合格分数线划定。笔试总成绩最低合格分数线为100分,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最低合格分数线为502025-09-11
- 手机下单、预约座位、躲避拥堵、从“家门口”直达“办公室”……国内首条“AI定制巴士”在上海正式亮相。这样的乘车新体验有望在未来三年覆盖全国。支付宝发布了行业首个AI绿色出行解决方案,通过云计算、AI、2025-09-11
七部门:运用AI、物联网等技术 推动废旧家电回收处理智能化升级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及5G等新一代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正日益向科技化靠拢,积极开展网联化、智能化升级。作为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家电行业,也加快发展智能家电、智能家居等产品,2025-09-11- 随着我国环保政策逐步实施,电除尘器作为清除空气中烟尘的重要设备,已经成为火力发电厂必备的配套设备,市场需求相对较大。电除尘器是利用静电力来分离气流中悬浮粒子的净化装置,可以减少排放烟气中的颗粒烟尘,起2025-09-11
- 污水处理厂日常运营中,数据有效性与设备维护是两大核心挑战。传统仪表仅输出测量值而缺乏可信度评估,导致工艺决策依赖经验或反复化验,易引发过量加药、超标排放等成本损耗;设备维护因无量化标准,常陷入定期盲维2025-09-11
- 22日,在宜兴市举行的江苏环保产业配套对接会上,来自国内外节能环保装备领域的科研院所、水务公司、终端用户、工程公司等600余家企业,通过现场技术展示、需求信息发布、供应产品推介、新兴技术发布、供需合作2025-09-11
最新评论